知识管理持续地成为企业管理实践的一个热点,甚至有些企业把知识管理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在所有的可能的资源中,对于知识的拥有最有可能成为企业可持续差异化和竞争优势的源头(Dierickx and Cool, 1989; Lippman and Rumelt, 1982)。
从跨国企业的角度来看,知识流动是最重要的资源流动(Shoham, 2009),而跨国公司之所以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和利用知识的效率与效果都比通过外部市场获取要高(Anil K. Gupta and Vijay Govindarajan, 2000)。
那到底什么是知识呢?Michael Polanyi在他1958年的那本“Personal Knowledge”中把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就可以用语言、文字、公式、图形表达的,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隐性知识是那些无法表达的知识,与感觉、运动技能、实践经验、直觉、或者灵感有关,就像冰山水面之下的部分。中国学者认为,在组织中,显性知识仅仅占10%,其它90%是隐性知识(Su Xingning, Organiz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4, P55)。
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在拜访过客户一、两次后总能够找到业务的突破口,老到的质量工程师能够快速地判断可能的隐患,资深经理管理不同类型的员工总是游刃有余……我们通常用“经验”、“老到”、“聪明”、“天赋”来形容他们,其实这都是隐性知识在起作用。你知道它们的存在,但你无法表达出来,其他人也很难向你学习,“You don’t know what you know”这是对于隐性知识最好的描述。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骑自行车,从显性知识的角度出发,这是物理学运动与力的原理,但我们都知道没有用,你会骑自行车,但你很难表达也很难教会别人。
由于隐性知识的这个特点,其他人或者企业很难快速模仿,这些隐性知识就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机械制造领域,产品原理是基础科学原理,原材料通过全球采购通常是一个供应商,生产设备也往往出自同一家供应商,质量管理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都可能通过培训获取,但不同公司生产的同一种产品还是大相径庭。很多管理人员把这种差异归结于Know-How,其实就是隐性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隐性知识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隐性的程度太低,知识能够很容易被复制,并被竞争对手学去,如果隐性的程度太高,能够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对于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知识的隐性程度被广泛地认知为知识转移与复制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根据研究结果,隐性程度的提高会增加知识转移的成本,降低知识在企业内部或者伙伴之间转移的速度(Kogut and Zander, 1993)。近期的研究,学者从基于知识的企业竞争力角度出发,已经认定隐性程度限制了企业在国际间知识转移的能力(Martin and Salomon, 2003)。Xue Qiuzhi and Guan Tao (2006)从跨国公司中国分部的角度入手,Sazali (2009),从公司的总部的角度入手,两者都通过分析,实证隐性程度与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程度的负相关性。
就像学习骑自行车一样,不可能通过课堂的培训来完成,必须通过日常的实践、观察、交流、体会等等手段获得。其实罗伯特·艾金格、迈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