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企业出海学会的公告
 
Human Resources Insights
Member Register
New Number
Non-member subscribe
HASA Newsletter 201501
Login

  Membership  
  HASA ID  
  PassWord  
  Auth Code   See clearly, click-for-1
Forgot Pwd   Remember me
 
Sign In With  


【深阅读】社会性偷闲,你造吗?
Date:2015-08-28Author:曲怡颖Category:Talent Management Source:易漫学习 Keyword:社会性偷闲 个体贡献 集体贡献
Details

当拔河的单边人数从1个人逐渐增加到一群人时,集体的力量并不等于个体力量的总和,具体一点,单边增加至3个人时,该边的集体力量大致是两个半人的总和,单边增加至8个人时,集体力量仅仅约是4个人的总和,这就是1913年法国工程师林格曼(Ringelmann)著名的拔河实验,并由此得出一个新的概念“社会性偷闲”(Social Loafing),即当人们参加社会集体活动时,他们的个体贡献会因人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更多的学者给出了更进一步的定义,在组织管理背景下,社会性偷闲是指“the reduction in motivation and effort when individuals work collectively compared with when they work individually or coactively.”(Karau, Williams, 1993, p681),“such as slacking off, shirking, and free-riding” (Bluhm, 2009),国内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员工放下手中在忙的本职工作,在趁人不注意时抽出时间或精力,参与到与周围人沟通、互助和讨论等“份外”之事的社会行为。”(潘安成,刘爽,2014)
而如何看待“社会性偷闲”学者们的观点截然相反,实践经验派说:工作时开小差、闲聊、浑水摸鱼、“搭便车”等行为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或者团队的公平感,也可能会降低团队绩效。西方传统经典说:社会性偷闲现象是“a kind of social disease… it has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s,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societies ”(Latane et al., 1979. P.831),如此严苛的称呼——“社会病”。
就此学者们努力研究减少“社会性偷闲”的各种方法,Williams, Harkins和Latane(1981)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如果个人努力的付出可以被测量,他们会减少偷闲的倾向吗?他们开展了两个实验,并得出个人努力可测时,偷闲确实减少了;即便团队中只有一个人,他的偷闲行为也确实减少了。
George(1995)对美国一家大型零售商的4至10人不等的销售团队进行采样,发放有效样本数448份,销售人员平均年龄41岁,53%读过大学或技术学院。他们研究结果有如下发现,非常有意思:
主管灵活性地给予下属褒奖会消弱下属的社会性偷闲行为;
一以贯之的褒奖对社会性偷闲行为没有任何影响;
一以贯之的惩罚却助长了下属的社会性偷闲行为,即便不定时地处罚措施对社会性偷闲行为也似乎没有任何的威慑力。
也有学者从下面的角度来看“社会性偷闲”,原来,团队成员的“浑水摸鱼”或“出工不出活”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视作“偷懒”,可能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社会性偷闲”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基于个人动机而产生的工作偷懒行为,试图借助他人的付出来获取所想要的回报,这往往被团队成员厌恶,这是我们不支持的;但是,“看不见的做份外之事的偷闲行为,强调社会动机的增强,如在乎同伴的感受,往往因轻视个人目标和成就”(Shenkar

Comment:
                    
Member Comments
Presenter Comment Review Date
Views:6384 Comments:0|<<1>>|

Copyright ? 2010-2024 HR ADMINISTRATION & STRATEGY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34315号 Members: 22,370